转自:铿锵自然
据最新权威统计,中国香港由262个岛屿组成。而我只在很多年前去过一次南丫岛。此次东平洲之行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海洋生物。毕竟算是第一次赶海吧,所以记录一下。
早上8点在落马洲地铁口集合,8点30分到大学站B出口,出来后左手边一条路七拐八拐走大概十几分钟到马料水码头,一路有去码头的提示牌。
去东平洲只有周末有船,而且就早上9点一班。船票100HKD往返,船票要保存好回程用。回程也只有下午5点15分一班,错过就只能在岛上呆一周喽~
街渡(渡船)不大,但是能装不少人。粉红燕鸥和黑枕燕鸥 Sterna sumatrana在我们的船尾互相追逐着。大海,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海上行程差不多1.5小时。前面就是东平洲吗?真的很平~
东平洲位于香港东北面的大鹏湾,邻近大亚湾,与深圳大鹏半岛隔海相望,在岛上手机接收到的是深圳大鹏的信号。东平洲地形宛如一弯明月,是香港著名的海岸地质公园。
抵达东平洲公众码头,码头附近的海水清澈碧绿,能看到一群群的小鱼在转圈游。
还有一种竖着游的“鱼”,太奇怪了。拍下来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枪乌贼科拟乌贼属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它其实是一种很像乌贼的鱿鱼。目前已知全世界拟乌贼属下只有三种,分布在无重合的不同区域。
为了看海洋生物,我们没有走阴凉一些的绿道,而是沿着海滩往更楼石方向慢慢走。海边贝壳好多。但骄阳似火,高温和烈日下没法在海滩上停留太久。
到达更楼石附近时,海水潮位还比较高,我们决定先找个地方避暑。两位队友从沙滩下水浮潜,其他人则返回来时中途的一家小食店休息,可以补充些水和吃的(我和另一位队友已有轻微中暑迹象)。
虽是周末,岛上人不觉很多。小食店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我们几个人占了一张桌子,喝着冷饮,玩玩手机,发会儿呆,打个盹儿......等待烈日退去,等待海水退潮,这是我绝没想到的赶海形式......
2点多浮潜的小伙伴回来了,她们在水下看到了珊瑚,还有好看的小鱼,羡慕。稍作休息,我们又向更楼石出发,一路扫荡着岩石上的小水坑。
同伴惊呼“有个大家伙”,我跑过去一看,这个东西前几天刚好在狐主任的赶海视频里见过。是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可以上手摸摸,软塌塌的没一点儿形。它的腹面有很多管足,上面有小吸盘。在《海错图笔记》中说海参是“洗沙机”,“它能吃进带有机物碎屑的沙子,排出干净的沙子和无机肥料。另外海参会拉出很多碱性的无机氨,缓解海水酸化对珊瑚的破坏。因此海参多的地方海草、珊瑚都会长得比较好。”
我们想看它的头部,没想到它居然“吓尿了”(喷出一股儿液体)......《潮汐国度》中说这些软软的海参遇到危险时,会用吐内脏、吐“胶水”、排毒液甚至自缢等方式逃脱。
海滩上有很多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的壳,还有被冲上岸的活海胆,看起来被晒得不行了,给它浇点水它的管足就会动起来。我在小食店的后面看到很多这种海胆的碎壳,她家那看起来香喷喷且价格不菲的海胆炒饭不知道会不会是用这种海胆做的。
而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都乖乖地待在潮坑的岩石缝里,它的刺看起来很吓人。
岩石上除了石鳖、龟足、菊花螺等,水面之下还有好多洞球海葵Spheractis cheungae,它的触手真好看。
和环境色几乎融为一体的鳞突斜纹蟹Plagusia squamosa,八条腿只剩下五条......
与香港其他地方的火成岩不同,东平洲的岩石属沉积岩,由幼细的泥沙形成,有大概 5,500 万年的历史,是香港最年轻的岩石。
更楼石附近的礁石版千里江山图,由页岩与退潮时海水组成。之前看到网图觉得ps过多不可信。然而自己亲自拍过后,发现确实很有千里江山图的感觉。
这次赶海观察时间有点短。今天恐怕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我们真是勇气可嘉。感谢同行的小伙伴们~
(晓晓用无人机拍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